English

废纸堆中找到的“金子”

1999-10-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张晓家 我有话说

《上下五千年》——一本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少年儿童传授历史知识的书,总印数现在已经达到800多万册,在全国少儿读物评奖中先后6次获奖,可有谁能想到当初它的手稿被丢弃在废纸堆中,若不是该书的责任编辑苦苦寻找,差点儿没能和读者见面呢?

1978年初,上海少儿出版社的编辑俞沛铭先生在一次全国少儿读物出版研讨会上,偶尔得到一条信息。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林汉达先生,深感有必要用祖国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来教育和启发青少年,准备用通俗故事的形式,系统地撰写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并且已拟定了一个大纲,可惜林先生只写到东汉部分,就于1972年去世了。林老病故后,手稿不知去向。

俞沛铭感到这个选题非常好,他将情况向社领导做了汇报,希望试着能找寻到林老的这份遗稿,出版社领导表示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不久,利用去北京组稿的机会,俞沛铭专程赶到林汉达先生家里,拜访了他的夫人谢立林女士,打听手稿的下落。有编辑找上门愿意出版这本书,林家的人当然很高兴,可是他们也不知道书稿究竟失落何方。谢立林女士再三回忆,翻箱倒柜,还是没有下落。后来想起林老生前好像将书稿交给了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可具体是哪个出版社,却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来了。茫茫北京城,出版社不是一家两家,要想找到这部书稿无疑是大海捞针。可俞沛铭就是不死心,他相信只要细细打听,书稿一定会有下落。从此以后,每次出差去北京,他都会利用各种机会,向结识的出版界人士探询有关这部书稿的线索。虽然这期间他在上海和北京之间来来回回好几次,却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线索。一次,有人告诉他,曾听说某出版社有这样一部书稿。他兴冲冲地找了过去,谁知这个出版社早已在“文革”中被解散了,社里的书稿已不知去向。线索再次中断,但俞沛铭并不气馁,毕竟是有了一点线索。通过找寻这个出版社原来的工作人员,他得知该社原来是有这样一部书稿,出版社解散后,许多书稿已经转交给别的出版社了,印象中,这部书稿是给了某某出版社。俞沛铭赶到那家出版社,人家却说,不曾见过这样的稿子,寻找工作又变得一点头绪也没有了。见俞沛铭如此恳切,也为他那种执着精神所感动,社里的同志就帮他到处找,最后忽然有人想到,会不会将稿子扔在废纸中。一找,果然发现了这部让俞沛铭苦苦寻找的书稿。

然而,细心一看,这只能算是一份残稿。稿子上列了120个题目,并写就了上古到东汉的一些重大事件、著名战役和著名人物,计50多则故事,共5万多字,与原先准备写到鸦片战争前的设计还有很大距离,这个出版社当时并没有把林老遗稿续编整理后出版的打算。可俞沛铭却认为,这个书稿很吸引人,标题、章节、目录很有特色,内容也非常丰富,只要花工夫做下去,是可以编成一套较好的适宜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国通史读物的。他决定要抢救这部遗稿。

征得作者家属和那家出版社的同意后,俞沛铭将书稿带回了上海。多方物色,找到了对历史有研究的曹余章先生来续写这本书。经过辛勤努力,成书后故事则数增加了近四倍,文字也达到60多万字。

《上下五千年》出版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爱国主义和历史知识教育的主题,准确史实和生动描写相结合的叙述,正是孩子们所期望的。从此,上海少儿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世界五千年》、《文学五千年》、《军事五千年》、《艺术五千年》、《世界文化五千年》、《世界军事五千年》等“五千年”系列丛书。当然,人们总不免要回想起“五千年”系列丛书的滥觞之作:《上下五千年》。

[值班总编推荐] 一次购票终身游,何以让人拍手叫好

[值班总编推荐] 这副担子,接过来挑下去……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